10月25日,一则来自欧洲的评级报告,让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再次锁定美国——总部位于德国柏林、2023年成为首家获欧洲央行认可的范围评级公司,正式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“AA”下调至“AA-”。这一调整不仅是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一次“写实画像”,更揭开了其背后藏着的两大“系统性隐忧”。

先看最直观的“财政硬伤”。报告里的表述戳中了美国经济的“软肋”:近年来公共财政状况持续恶化——财政赤字常年高企,利息支出随着债务规模扩大不断攀升,连原本用于应对突发情况的“预算灵活性”都被挤得所剩无几。更关键的是机构的预测:若不推出实质性改革,到2030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将飙升至140%,远超多数主权国家的水平,相当于给经济套上了一副“越勒越紧的债务枷锁”。

比财政问题更“伤根基”的,是政府治理能力的下降。范围评级明确指出,美国行政权力日益集中,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,多次出现“无视法院判决、挑战司法权威、规避国会监督”的情况。这种“越界操作”直接削弱了政策的“可预测性”——比如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谈判,一会儿加税、一会儿缓和,朝令夕改的不确定性连评级机构都忍不住强调:“政策稳定性没了,信用自然要打折扣。”

这次评级下调并非“一棍子打死”。报告给出“稳定”展望,意味着未来12-18个月内评级上下调的风险基本平衡,但“下行警报”仍未解除:若债务水平继续攀升,或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明显削弱,全球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可能会下降——到那时,美国经济面临的就不是“评级下调”这么简单的问题了。

其实,这次评级调整的意义早已超出金融范畴。对全球投资者而言,曾经被视为“安全资产天花板”的美国国债,如今得重新“称重”;对美国自身来说,这更是一次“清醒剂”:不管是填财政赤字的“坑”,还是补治理体系的“漏”,再拖延下去,信用的“多米诺骨牌”可能会倒得更快。

毕竟,信用这东西,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稳定;而摧毁它,只需要几次“任性”的决策。

欧洲评级机构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